9月17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、主任张玉卓,党委委员、副主任袁野和李镇出席,介绍“十四五”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。
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本次发布会,报道解读“十四五”时期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各项成果。小编为您摘编如下——
01
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
“十四五”时期,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,经营质效保持稳中向好。
新华社报道,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,利润总额从1.9万亿元增长到2.6万亿元,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.3%、8.3%。
“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、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,国有资产质量更优了、‘家底’更厚了。”张玉卓说。
袁野在发布会上介绍,“十四五”以来,国资央企攻坚克难、锐意进取,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,保持了稳中有进、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。
中新社报道,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央企业创造的增加值、利润总额,预计比“十三五”期间分别增长40%、50%。
大河财立方报道,截至目前,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,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了近50%,“十四五”以来,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.5万亿元,成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。
北京日报报道,“十四五”时期,中央企业承担了约80%的原油、70%的天然气、60%的电力供应,在能源保供、粮食保障、物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对于这份“成绩单”,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郝玉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,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“顶梁柱”。“十四五”期间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,践行国家意志、服务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,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领性作用更加突出,经营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,为稳定经济发展大局、实现高质量发展、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02
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
神舟系列飞船叩问苍穹,“奋斗者”号极限深潜,深中通道踏浪海天,C919大型客机、国产大型邮轮擦亮“中国制造”名片……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结出累累硕果。
张玉卓表示,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,可以用“顶天立地”来形容。“顶天”,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,打造了“深海一号”二期等一批大国重器,建成了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;“立地”,就是填补了一批产业技术空白,在集成电路、工业母机、工业软件、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,切实推动了有关产业的安全发展。
近年来,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“头号任务”,以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、完善创新体系、激发创新活力。
创新实力明显增强。科技日报报道,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.5%,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,投入强度从2.6%提升到2.8%。去年,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.1万亿元,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.8%,接近1000亿元。
创新效能不断提高。人民网报道,国资央企牵头或者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,在量子计算、生物科技等领域,累计布局策源地97个,取得了一批原创性、引领性成果。
创新生态持续优化。第一财经报道,国资央企不断强化“激励赋能”,在出资人支持政策上,坚持“顶格、管用、解渴”,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,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给予“一票晋级”;同时,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了股权、分红等激励,决不让作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只当“幕后英雄”。
如何既多出科技成果,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?
9月17日,国务院国资委发布《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对外开放服务手册(2025年版)》,开放中试平台134个,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。这是国资央企促进科研成果从“攻出来”向“用起来”转变的又一重要举措。
香港文汇网报道,“十四五”以来,国资央企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,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促进产业链创新链高效衔接,着力打通从科技攻关到成果转化,再到产业化的卡点堵点,带头构建“创新—产业—创新”的良性循环。
03
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
袁野在发布会上介绍,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企业实现布局结构优化的“必选项”,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“必答题”。
大河财立方报道,“十四五”期间,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后,国资央企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一项牵引性的、全局性的工作,深入实施中央企业产业焕新、未来产业启航、“AI+”等专项行动,持续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布局,力度空前,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央视新闻报道,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投资达8.6万亿元,比“十三五”时期有大幅提升,在集成电路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投入,有效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。2024年,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,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了8个百分点,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的收入均破万亿。
科技日报报道,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%,30家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积极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,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等领域打造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。
袁野表示,国资央企坚守实体经济根基、巩固传统产业优势、厚植新兴产业潜力,努力开辟新的增长空间。
中国能源网报道,中央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,“AI+”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,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了智能工厂1854个,万元产值能耗、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.8%、13.9%,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正在成为中央企业的鲜明特征。
李镇在发布会上介绍,下一步,国资央企将积极落实国务院近期发布的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,持续深化“AI+”专项行动,推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、发挥更大作用。
04
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
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,离不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国资央企聚焦增强核心功能、提升核心竞争力,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不断向制约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、难点发起攻坚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国资央企大力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,聚焦战略安全、产业引领、国计民生、公共服务等,以市场化方式重组了6组10家企业,新组建、设立了9家中央企业。
李镇在回答中国证券报提问时表示,下一步,将着眼增强核心功能、提升核心竞争力,以系统性思维、前瞻性谋划、创新性举措,大力推动战略性、专业化重组整合,不断提升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营效率,放大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。
国企改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,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,专项行动取得了哪些进展?
浙江日报潮新闻报道,国资央企着力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,推动劳动、人事、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走深走实,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得到严格落实,中央企业管理人员与业绩挂钩的浮动工资占比超过60%。
新黄河客户端报道,“十四五”期间,国务院国资委坚持专业化、体系化、法治化、高效化监管,全面实施“一业一策、一企一策”考核,先后出台26个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考核实施方案,2025年对中央企业考核的个性化指标占比达到76%以上。政策供给的精准性、科学性进一步增强。
“中央企业改革紧紧围绕增强核心功能、提升核心竞争力来推进改革,目前总体进度符合预期,我们很有信心到今年年底前高质量完成主体任务。”张玉卓说。
05
服务“国之大者”彰显新担当
袁野在回答新黄河记者提问时介绍,中央企业自觉服务国家战略和宏观调控安排,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深度参与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。中央企业承担了我国256个县的定点帮扶工作,占全国脱贫县的31%。
此外,他还提到,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央企业累计投入抢险人员超过两百万人次,车辆装备近百万台次。今年以来,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,中央企业紧急调度救援力量40多万人次。
工人日报报道,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超过10万亿元,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.2万亿元,有效保障煤电油气等基础产品供给和通信、航空等基础网络运营;同时,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,积极承担川藏铁路、深中通道等基础工程,围绕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项目超过6000个。
袁野表示,下一步,国资央企将把社会责任理念全面融入企业经营管理,扎实做好基础供应,精准助力乡村振兴,持续加快绿色转型,全力参与抢险救灾,让更多人共享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成果,充分彰显中央企业的责任担当。